哇叽文学网 > 古代言情 > 我在梁山跑腿的日子

番外1~3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我在梁山跑腿的日子》番外1~3(第1/5页)

    第 301 章

    《康桥中国史·宋代史下卷》(节选)

    ※乡约

    最早的《乡约》起源和具体社会背景仍然充满神秘, 无法确切考证。然而?,它无疑充当了统一封建王朝帝国法律的替代品。在乡约中,百姓对帝国的义务——主要是苦役和赋税——被大幅度地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劝诫,在必要时相互合作、相互帮助。遵守经济、社会?、治安方面的法律, 摆脱了君主控制民众和精英谋取私利的阴影, 变得更加精简和真诚。

    中国最早有记载的书面乡约很可能起源于山东省济州附近的梁山山脉附近。一群逃避王朝追捕的不法之?徒组成聚落,并影响周围的村庄(注:普遍认为, 这些人的事迹便是中国古典小说?《草莽英雄传》的原型,虽然后?者的描述多有夸张, 不可当做史料参考)为了摆脱王朝法律的束缚, 有人提出了《乡约》, 逐渐演变成一种带有反抗精神的自治形式。梁山团伙成员裴和吴对此贡献良多。

    当然, 即便是出自百姓之?手的《乡约》, 其执行过程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动用?暴力。梁山武装集团充当了暴力的执行者。但幸运的是, 这个集团内部有着?相当成熟的纠错机制, 以及去中心化的领导方式, 避免暴力被滥用?,从而?确保了百姓对《乡约》的服从和信任。

    诚然,由于《乡约》的缔造者多为文化素养不高的平民, 他们在政治与经济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因此《乡约》的初版条款并不够严谨, 时常面临难以实施的困境。然而?,正是在不断的试错与摸索中,《乡约》得以逐步完善, 而?民众也对此表示理解和接受。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与中央集权帝国中一项政令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且一旦颁布就难以修改的僵化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乡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 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得这一地方性的自治规章得以逐步成熟和完善。

    在《乡约》制度后?期,豪强拥有的土地被严格限制,从而?保障了在一定程度下?的社会?劳动的公平分配。一些学?者认为,乡约的发展对宋朝晚期的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帮助普通人摆脱了统治阶级的控制,减少了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的情况,同时为解决争端、维护社区秩序和自我纠正提供了另一种法律制度。这种基于共识和相互帮助的自治形式贯穿了此后?数个世纪的中国历史?。

    中国以外的一些东亚地区,也逐渐接受了《乡约》的传播,并且籍此衍生出了适应性的版本?。当然,其过程也并非是一直和平的。梁山武装集团的武力威慑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尽管不乏小型冲突,但在此后?的数个世纪里,由于《乡约》共识根植人心,东亚地区再没有发生过全面战争。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相对和平富足的时期,继而?导致了十三世纪后?期的人口大爆炸和农作物改良……

    ……——

    ※都城之?乱

    《乡约》的大规模传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件相当戏剧性的事件——“都城之?乱”。遵守乡约威胁到统治阶级的利益,促使了一种相当直接而?愚蠢的反应——企图毒死梁山领袖晁以及帝国官员宋,后?者同情梁山集团,并且与集团中不少通缉犯有着?相当深厚的私交。这激怒了一群罗宾汉式的英雄,他们攻入了都城,屠杀平民,还在病中的皇帝惊吓而?死。但是,出于某些未知的原因,他们并没有像普通的叛乱团伙一样,进一步发动针对王朝的战争,或是满足于掠夺钱财及粮食,而?是迫使新皇帝签署了一项承认在一定 范围内《乡约》合法性的政令,实质上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当然,他们也在名义上宣布效忠赵宋家族,这也是帝国允许他们存在的原因之?一。当时的皇帝并不知道,这项举措实质上导致了多年?后?帝国的覆灭。

    虽然梁山武装集团以骁勇善战闻名,集团内部也有许多杀人如?麻的犯罪分子,臭名昭著者如?佛教僧侣鲁和武,但最近的历史?证据表明,“都城之?乱”中的屠杀可能并不是梁山居民的所为,而?是其他一些对帝国不满的势力所为。许多普通百姓甚至被认为是叛军的同情者,在皇帝的命令下?被射杀。关于这个问题的学?术讨论?仍在进行中,但无论?如?何,这表明到了宋朝晚期,帝国权威的控制已?经受到了严重削弱,促使普通人开始在他们的社区内探索途径。这很可能是《乡约》以“替天行道”的旗帜成立的最初原因之?一。

    在“都城之?乱”之?后?,帝国律法和梁山《乡约》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经历了一段分庭抗礼的紧张时期。儒家统治思想开始受到质疑,取代以不同学?派的政治学?说?。一些帝国省份在治理出现难题时,甚至也会?效仿《乡约》,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其演变成一定区域内带有行政色彩的固定形式。

    ……——

    ※经济

    在《乡约》得以通行的十年?后?,又?一股潜藏在灰色地带的武装力量崭露头角——这便是由私盐商贩组成的武装贩运网络。这些盐商原本?与《乡约》领地进行灵活的走私贸易,但两者显然有着?更为深层的联系。在一次规模不大的盐场与帝国官员的冲突成为了导火索后?,他们宣布脱离帝国的统治,转而?加入执行《乡约》的独立地带,彻底摆脱宋朝官卖食盐的控制。

    遗憾的是,帝国的武装力量对此束手无策。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军事上的力不从心,不如?说?是经济上的受制于人。民间私盐集团牢牢掌控了中国沿海的大部分产盐地区,他们所采用?的晒盐法,其效率远超帝国控制区的传统煎盐、井盐、岩盐生产方法。自此以后?,曾经依赖国家垄断的宋帝国盐业体?系彻底崩溃,“榷盐法”名存实亡。在几番无效的改革以后?,帝国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这些盐业私商的生产贩运。帝国政府已?然无力阻止这些盐商对《乡约》领地的效忠。

    在宋朝覆灭之?时,大批帝国境内的盐业生产基地处于荒废状态,因为逐年?缩水的盐税收入根本?不足以覆盖令它们保持产出的经济成本?。而?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乡约》领地中逐年?增加的食盐生产和出口额,这些经济收入弥补了《乡约》初期领地内行政和司法上的不足,并且允许《乡约》的执行集团进行一些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改革。

    晒盐法的广泛推广,以及盐货的自由贸易,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乡约》领地的经济腾飞,其影响力更是远播至中国周边众多国家,使它们在经济上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深远的变革之?余波,在后?续的“外交”段落中会?有更为详尽的叙述。

    ……——

    ※帝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秦始皇以来,皇帝的中央集权统治被认为是最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至少历代皇帝是这么认为的。这种错觉一直延续到宋末。

    盐商起义后?,许多地方武装也纷纷宣布脱离帝国,加入《乡约》领地,享受经济生产的便利和安全保障。当然,这期间也曾与帝国发生过小规模的冲突,也有一些朝廷官员试图通过改革来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但都以失败告终。宋帝国对领土的实际控制逐渐减弱,经济上也濒临崩溃,逐年?缩水的税收除了用?来豢养华而?不实的军队,便是用?于大兴土木和皇室成员享乐,引发了数次大规模民变。遗憾的是,帝国的统治者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乡约》第六十六年?,宋朝最后?一位皇帝主动退位,将帝国仅存的十三州拱手相让,牺牲了自己的地位和特权,让境内的人民终于享受到了经济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哇叽文学网 wajiwxw.com,请收藏】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哇叽文学网|完结小说阅读-目光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是恰到好处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