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十大明君社死现场,天降猛才于秦始皇[历史直播剧透]》172.不听劝谏的‘狂野\\’李二凤(第2/6页)
半生坎坷萧索。「4」
单纯从父亲的角度,老父亲李世民在心爱的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接连经历了嫡子嫡女的逝世和各种意外。
本就是性情众人的李世民受到的打击无法想象。
更不用提在这段时间大臣们一个一个死在他前头,魏征、房玄龄、秦琼、萧瑀、李靖……等名臣武将们‘浑然不顾’李世民的死活,赚取李世民的眼泪,让他在病榻哀恸,夜醒哀恸,望殡哀恸,痛惜久之,泣如雨下,涕泣而别。
他们都丢下李世民走了。
放在心尖的长孙氏,放在心间的嫡子嫡女,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接连去世,丢下李世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头孤零零,走了。】
【过刚易折,强台风刮倒的往往是□□的大树,年少时的李世民或许能承受得住,但年迈又感性的唐太宗扛不住这么糟践。
病痛缠身,最后驾鹤西去,在所难免。】
看着挺心酸的。
这是看到这里之后,所有人的想法。
“陛下……晚年,确实过得凄凉。”
他们看到了他们陛下前期玄甲破阵的刚勇,更看到了在贯穿前中后期刚勇内里春风化雨的细腻,还有万国来朝的豪情,但,他们更加看到了最后一点,那就是陛下晚年亲故凋零的无奈。
陛下为何会五十二岁即去世?
少年征战,中年悲离,猝然离世。
少年将军的悲哀,性情中人的悲哀,不外乎如此。
李渊轻叹:“就是这些汇聚成贞观史诗吧。”
如此长的叙述中,他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仁义礼智信齐备的君主。
他这个二儿子,确担得起圣君之名。
于天下士大夫,可谓无负,于天下苍生,可谓安养。
千载传颂不绝于耳。
李世民现如今哪有心思想仙幕原先想要诉说的主题是他的逝世,他现在不想管自己未来为何会逝世,他现在只想知道,他逝世后到底谁继承了这个皇位?为何他的嫡长子,嫡次子皆被废被贬?
未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唐界面心中怀有这种疑惑的人不再少数。
原本以为板上钉钉的储君仙幕竟然说钉错了,钉了一个坏储君,这怎么得了!
储君不稳,则国不定。
储君不稳,则站不准。
储君不稳,则心不安。
此刻,众人的视线在李治和其他皇子身上游移。
谁才是真正的储君?
仙幕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待,继续道:
【大二凤虽逝世,但李唐仍在,华夏的荣光仍然延续。
大二凤为李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后的君主会辜负他的期待吗?】
众人的目光被吸引过去,这个东西也是他们现在迫切想要知道的。
贞观虽逝,但李唐仍在,盛世被预言,也就是李唐的荣光仍旧延续,那延续这个荣光的人是谁?
不是太宗陛下与一路栽培的太子李承乾,不是聪慧的魏王,下一任储君是谁?
是英武果敢的蜀王李恪?是勤奋好学的申王李慎?或是燕王李佑,梁王李愔,郯王李恽,越王李贞……
亦或是……晋王李治。
那个不知名的他,又是怎么延续李唐的荣光的。
众人的视线在诸位皇子身上游移着。
感受到臣子视线转移到自己身上的成年皇子们抬头挺胸收腹提臀。
虽然觉得在长孙皇后在世时他们皆不可能上位,但梦还是可以做一个的。
【非常荣幸,就像我们所知晓的那样,虽然有所坎坷,但李唐一切终究还是指向来盛世。】
太子李承乾被养废了,变态了,癫了,不要紧。】
萎靡李承乾从呆滞中恢复过来,随即眉头紧蹙,气愤盯着天上发声的屏幕:“胡言乱语,孤怎会癫!”
这话他从当年于市井中听过,是疯子的意思。
无凭无据为何说他是癫狂!
但实际上他心里也没谱,不知道未来到底做了事情,但现在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自觉自己绝不是疯子。
仙幕自然不会无的放矢,一下子就放出来相关的介绍。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到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备受瞩目与推崇的这些年,李承乾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皇太子。】「6」
众臣子认同,包括现在来看李承乾这个太子,也不失为守成之君。
所以他们才不怎么认同仙幕的观点,他们不太认为太子真的是失德之君。
【但贞观十三年年岁既增,足疾出现,李承乾就开始叛逆。
是即使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让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与李承乾谈经论道也无用的叛逆。「7」
对于李承乾在贞观十年后的变化,史学界有种说法是:
适合唐太宗的谈经论道方式不见得适合李承乾。
李世民时期,勇于进谏的臣子很多,甚至臣子们以谏言被皇帝采纳为荣。
他们谏言语言犀利,有理有据,势把皇帝和储君往尧舜禹这三个圣君靠拢。
言语犀利的严苛程度与日俱增。
但适合自信李世民的方法不见得适应李承乾。
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谏臣一个赛一个凶狠锋利的进谏只能让叛逆的李承乾在沉默中变态。】
魏征、房玄龄、马周都在仙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一开始他们还不理解仙幕为何说适合唐太宗的方式不见得适合李承乾。
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这三个特别被点出名的人更是不服气。
但当他们从外来视角看到仙幕展示的进谏之后,他们终于懂得了仙幕为何会说这种话
懂得了为何说这种进谏方式不适合李承乾。
他们看到臣子们对太子的进谏。
细看之下,此种进谏方式与对他们陛下的进谏没有什么不同。
但当仙幕展示出李承乾这个太子对谏言的反应,却可以看出,这种方式不适合李承乾。
李世民这个皇帝从十七岁起就是举世闻名的人杰,内心自信强大无比,面对臣子们的谏言是由上至下进行采纳,是上位者的采纳。
但太子则不然,他太‘弱’了。
不是身体上的弱。
而是气势上的弱。
是没有实绩撑起来的气势上的‘弱’。
而臣子们又太‘强’了,是有建国功绩撑起来的强,是从龙之功撑起来的强,是经过太宗虚心纳谏操作下气势上的强。
‘强势’的臣子们对‘弱势’的太子处处进谏,虽然对太宗也是这种方式,但太子对此的态度说明了一切。
患足疾前虽然每每黯然,但还是能做到虚心纳谏,但患足疾后或许是什么心底上产生了什么变化,太子对谏言的态度大变。
偏激,钻牛角尖。
作为一个平等宠溺每一个孩子的父亲,李世民跳出旧时的牢笼,看懂了这种变化。
他的太子觉得这种谏言不再是良言苦口,而是一种打压,来自实权臣子的打压,是对他这个太子的不满。
太子,变成了自卑的太子。
李世民的脸色比李承乾更白了。
他没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哇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