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叽文学网 > 古代言情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78. 第七十八章 二更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78. 第七十八章 二更(第1/2页)

    大明不缺白银了,还能有什么远忧?

    对于这一题,朱元璋与朱棣不再一问三不知。尽管父子俩对经济懂得不多,但能推测出人心的变化。

    大明对白银的需求量越大,掌控相关渠道的人就越能获得暴利。

    历史上,明朝前期对于官员的压制非常狠,对于商业贸易压制得也非常狠,甚至催生了商人沦为倭寇侵边行为,在取消海贸禁令后难免造成恶性反弹。

    当朝廷无法占据主动地位,有效引导贸易市场良性发展,部分官僚与大商人就会暗中勾结,将贸易利润全数收入囊中。

    如果没有具备真知灼见的强势帝皇登基,对于官僚体系进行清洗与改革,就会造成百姓与国库反而没钱。

    水镜:【海外输入的白银缓解了明朝市场上的银荒现象,解决了宝钞贬值成废纸后的货币短缺问题。

    然而,这种解决是被动的,且极度消化不良。

    白银货币化后,没有配套的政策去约束商贸市场。

    前期老朱家带头遏制民间商贸,后来开放民间海贸时再要做出规范却有心无力。

    新上位的皇帝本人欠缺能力,开国祖制遗留下来的重重阻碍,全球贸易大趋势不可当的洪流与明人相关知识体系的缺失,如此种种原因让重建新秩序难如登天。

    最终结局,明朝末年,白银数量再多却做不到藏富于民,皇帝也拿不出军费应对各地频发的起义。

    钱流入了官僚、商人、藩王等勾结的利益集团手里。

    外加十七世纪进入小冰河气候最为恶劣的阶段。

    粮食产量骤减,必是要花更多钱才能购买,物价持续飙升,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死于饥荒与天灾。

    到头来,天时、地利、人和,明朝一样都没能抓住。

    不仅如此,还给后来埋下了隐患。

    大量白银依靠海外输入,导致政府在调控货币方面的主动权被极大限制了。

    商贸带来白银,而非政府开矿产银,那么谁掌握了商贸渠道与进行贸易的物资谁就有更大的货币定价权。

    近代世界,西方资本控制着全球生产,控制了货币亦是能操纵世界生产物资。

    因此,从明朝中叶,中国被动地进入了国际白银货币体系。

    其后历经了清朝而直到民国的法币改革,中国的币制一直深受国际银价变动影响,变相丢失了部分铸币权。

    上图。

    来瞅瞅丢失铸币权的血淋淋教训。】

    一幅标注着彩色线条的世界地图被放了出来。

    线条从海洋上通过,连接了非洲与欧洲,其上还有贝壳与金元宝图标。

    简明易懂,图上画的是贝壳与黄金的流向。

    朱家父子俩想到本次视频开头咕咕挖的小坑。

    在全球范围内,直至二十世纪初,海贝才彻底终结了它作为货币的命运。

    水镜:【在先秦时代,海贝作为货币流通于中原,后来被金属货币取代。

    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东亚进入白银化时代,但是远在非洲仍旧以海贝作为货币。

    古代中国的贝币部分来源于印度洋。

    让我们以印度洋的马尔代夫为起点,这次不向东走而向西走,能够看到大批海贝被运入了非洲。

    由于史料的匮乏,尚不清楚向非洲去的海贝贸易具体起于何时,又具体走了哪些航线。

    能够肯定的是早在十一世纪,犹太商人开始经营从印度洋到北非的海贝贸易。

    其后,通过骆驼等运输工具穿越了沙漠,海贝从北非抵达了西非。

    十四世纪初,出现了明确文字记载表示海贝成为了西非货币。

    《马穆鲁克行政全书(r)》中指出,马里王国国内的交易以贝币进行。

    等到十四世纪中期,西非形成了鲜明的以贝币作为的区域,且在不断扩大。

    当时,海贝的主要输入路径是穿越沙漠的陆路。

    等到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到来。

    海贝的运输方式迅速发生了变化,始于印度洋的大船,开往了北非与西非。

    很快,陆路运输被海路运输取代,而且非洲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的区域越发深入非洲内陆。

    葡萄牙人率先到来。开辟了从欧洲到亚洲的贸易新航路。

    新航路途径量产海贝的印度洋,也会途径将海贝作为货币的西非。

    一个巨大商机由此诞生。

    在印度洋低价购入海贝,把它当作为压舱物,不会占用在欧洲能售出高价的东方货物空间。

    返程途中,顺手把海贝卖到非洲,赚取一笔高额差价。

    自此之后,非洲形成了以海贝为主体的货币体系,其铸币源头落入了欧洲人之手。

    继葡萄牙之后,荷兰、英国相继涉足暴利的海贝贸易。

    在十八世纪开始了血腥残忍的黑奴贸易,把人彻底物化,用海贝换取了黑奴。

    被当作货物售出的不只是活人,还有当地的黄金。

    在欧洲人的推动下,非洲的海贝货币化更加彻底。

    等到了十九世纪,欧洲多国废止黑奴交易,并不是停止掠夺资源而是将人力资源变更为自然资源——棕榈油。

    十五世纪欧洲人就知道非洲盛产棕榈树。

    随着自然科学体系在欧洲不断发展,十九世纪开发出更多棕榈油的用途。

    通过氢化可以将植物油加工制作成为人造黄油,为城市中的劳工们提供了热量食物。不求吃得好,起码要吃得饱。

    另外,棕榈油在工业方面用途广泛。

    比如作为肥皂原料,用于城市灯油照明,以及可以用作工业润/滑/剂等等。

    只看英国,十八世纪末从非洲贩得的棕榈油约每年157公吨,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已经高达每年3万多公吨。

    这些贸易对非洲以贝币结算。

    海贝的原产地本来是印度洋一带,而为谋求更高的暴利差额,德国率先寻得新的货源。

    殖民北非,掌控了北非沿岸的环纹海贝栖息地,以新的海贝取代了以往来自印度洋马尔代夫的海贝。

    彻底把控货币的源头,以买入卖出为1:10的差价,赚到盆满钵满。

    海贝贸易在二十世纪迎来残酷结局。

    二战结束后,全球货币体系重塑,海贝被彻底踢出局。

    曾经象征着财富的货贝,在失去了货币价值后,不能说是一文不值,但也只能作为极其廉价的纪念品。

    贝币亡了,而非洲大陆的资源被欧洲殖民者残酷掠夺,其经济体系被摧毁,徒留满目疮痍。

    这就是丧失铸币权的惨痛历史教训。】

    水镜前,朱元璋与朱棣皆是眉头紧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从非洲血泪史反观大明的境遇,历史上的华夏应该也遭遇了相似掠夺。

    下一刻,咕咕的话证实两人推测正确。

    【非洲被掠夺走大量资源,从清朝到民国中华大地也是遭受相似劫难。

    悲剧太多,数也数不清。

    今天只举其中一个例子。刚刚提到非洲被掠夺了棕榈油资源,而中国也被掠夺了与「油」相关的财富与资源。

    之前的视频,我们提到过大豆的妙用,它能够制作豆浆、豆腐等食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哇叽文学网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哇叽文学网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哇叽文学网|完结小说阅读-目光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是恰到好处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