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叽文学网 > 古代言情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45. 第四十五章(二更) 。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45. 第四十五章(二更) 。(第2/2页)

已经进入明朝灾荒期,对于一位在朝廷有名有姓官员写的高产作物文章,当时又引起了多少重视?

    答案是没多少。

    无独有偶,错失的机会不只一次。

    引进番薯的途径之一,是福建商人陈振龙与陈经纶父子从吕宋得到番薯藤带回大明。上书福建巡司金学曾,请其在省内推广试种。

    陈经纶在种植甘薯时,又发现了一种灭蝗虫的方法。

    他发现鹭鸟会吃蝗虫,但不易人工饲养,就用家养的鸭子来代替,这就有了养鸭除蝗。写成了《治蝗笔记》,详细记录甘薯田养鸭治虫。

    明廷有重视过吗?鸭子治理蝗灾需要慢功夫。崇祯年间蝗灾肆意,倘若提前布局又会如何?

    又一次,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发挥其功效。

    陈家后人陈九振在芜湖做官,将祖辈传下来的养鸭蝗术推广出去,后来在清朝书籍中常见此法。

    比如《治蝗全法》就收录此术,且记载使用效果。“咸丰七年四月,无锡军嶂山,山上之蝻,亦一鸭七八百捕,顷刻即尽。”

    回望大明,高产作物、灭蝗方法都送到了眼前,为什么硬生生错过?!

    或许,有一件事能给出我们答案。

    万历年间发生过一起水稻事件。

    徐贞明上书皇帝,希望在北方试种水稻,他有了让水稻在北方增大产量的方法。

    这样做好处多多。能减少漕运送粮的途中损耗,更能增加北方百姓的粮食收入。

    我们知道万历年间已在十七世纪全球小冰期危机之始。粮食多多的,听起来该是被采纳的良策且立刻执行。

    事实确实却极为荒唐,部分北地大臣围而攻之,极力反对北方水稻种植。因为一旦成功,北方就要分担原本部分南方的运粮任务,其赋税额度必增高。

    不改变,是对当下既得利益者最好的选择。

    对于大明来说,这种选择不是一次两次,而是许许多多次当革新之物到来时选择了打压。

    万果皆有因,万历朝结束的二十四年后,明亡。

    如今再看明之亡,是不是亡于天公不作美的小冰河期,想来各位观众朋友们心中自有答案。

    补一句,这种北方种稻方式也为他人做了嫁衣。

    清朝,雍正全面推行了前朝徐贞明的方案。十余年后,京津与河北水稻成片。

    因此,大明在责问天道公或不公之前,不妨先问究竟有没有尽到人事。

    下集见。】

    水镜前,一时寂静。

    这一句句都是骂到了朱元璋头上,谁叫大明的开国皇帝从前就缺乏这种革新理念呢!

【请收藏
哇叽文学网】 wajiwxw.com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哇叽文学网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哇叽文学网|完结小说阅读-目光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是恰到好处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