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叽文学网 > 古代言情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4、第四章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4、第四章(第1/2页)

    朱棣来到上书房,给朱元璋请安后谈及来意。

    “两年前,乃儿不花投降,漠北动荡局势获得暂时平稳。谁也没料到太子大哥走得如此突然,儿臣生怕北边再起异动。父皇定有成算,不知道儿臣是否有幸能动身驻边,为父皇分忧?”

    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被大明推翻后,其皇室残部退居漠北,继续与朱明王朝对峙。

    两年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继续北征的步伐。让两个儿子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兵分两路去讨伐北元。

    晋王未能寻得北元敌军的主力,无功而返。

    燕王却是立下大功一件,他勇入漠北,招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后一年,洪武二十四年朱棣再次率军北征,生擒北元番将阿失里等人。

    朱元璋曾经称赞: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1

    今天,朱棣自请离开京师,北上驻边以而防守北边因获知大明太子病逝再起波澜。这一招像是表明无意继续参与到新继承人的斗争中,将大明的疆域安稳摆在了首位。

    朱元璋没有立即回应,目光沉沉地盯着四儿子。

    近些时日,他反复琢磨着水镜透露出的讯息,一遍又一遍地思量着儿孙们的本领。毫无疑问,儿孙之中最像他的不是先太子,而是燕王。

    如今,新继任者的明旨未下,朱棣会没有争一争皇位的野心吗?

    他、不、信。

    当下,四儿子自请离京恐怕更多是一次试探。

    如果没有水镜显形,朱元璋不会给朱棣一丝错觉,早就果断让他回北边去。

    未免藩王相争,更为今后的皇权平稳交接考量遵从嫡长子继承,新帝不必在藩王中挑选。

    本是希望允炆登基后,以其仁善性格,将他的四叔用做镇守一方的护国重臣。

    倒也不是不妨朱棣,众藩王中前有晋王加以挟制,一个老三不够用,为君者也能擅于用其他数位藩王搞制衡。

    水镜却意外出现。它显示的内容还让人心生隐忧,无法再依照原计划毫不迟疑立皇太孙。

    朱元璋心里再一次骂了句,秃头没鼻子的咕咕,你敢多更新一集故事吗!只要再放一集,他有把握推测出更多大孙子登基后的情形。

    下一刻,上书房的窗户突然无风自动。

    墙头忽然冒出一幅虚影,那手持莲花的秃顶没鼻子小人又一次猝不及防地出现了。

    【大家好,《十二块木板引出的明朝旧事·2》更新了。我很勤快吧,居然做到了周更,这难道还不值得一键三连?我知道你们一定要说下次一定。行了,废话不多,让我们进入正片。】

    朱元璋一阵心塞,这东西该来时不来,不该来时乱来!四儿子在旁边,这下秘密被朱棣瞧见了。

    朱棣瞪大双眼:什么鬼?!

    一瞬间,朱元璋想让朱棣退出上书房。

    朱棣乍见鬼魅般浮现的影像,眼中不加掩饰非常惊诧。

    第一反应却毫不犹豫朝侧半步,挡在了朱元璋的身前。入上书房,定是不能随身携带兵器,却能用血肉之躯为父亲护驾。

    这个举动有几分是出于纯孝,又有几分是把护卫皇帝当做第一要务,或是可能用上了刻入骨髓的演技,有的事真真假假分不清楚。

    圣人论迹不论心。

    朱元璋听过不少人说燕王军功赫赫,要防着他对下一任皇帝造成威胁。这话不是旁人讲的,而是老三朱棡曾经拐弯抹角表示了这层意思。

    不论朱棣是否有野心,但他对大明的功绩不可磨灭,面对未知危险时更看出他对父亲的孝心胜过自身安危。

    朱元璋的一番思量就在须臾之间,他没再让朱棣离开,只叫当值太监退守门外。

    “老四,你别一幅见鬼的表情,这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别挡着朕观景,你站到一旁,一起看看水镜。”

    这话说得语气淡定平静,仿佛瞧得不是水镜异象,而是一颗大白菜。

    朱棣当即懂了,如此诡象不是第一次出现,而近一个月的疑惑也得到了解答。

    之前获得宫中内幕消息,父皇本来已经写了明诏准备在宣布谁是新太子。

    尽管无法获知圣旨上是写了谁的名字,但知道宣布时间是在九月中旬。这件非常重要的事却像石入大海,竟然没了后续。

    为什么呢?

    现在终于有答案了。

    朱棣的心悬了起来。

    他的父亲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不能说朝纲独断,但决定的事不会轻易更改。

    水镜诡像居然影响了宣读立太子的诏书,必有超出非同寻常的地方。这个非常之处对自己来说会造成哪种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

    【上次说到郑和七下西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太子朱标之死。我们假设朱标没有病逝,他顺利继承了皇位,即便同样派人出洋,领队极可能轮不到郑和。

    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崭露头角。如果朱标登基,十之八九不会有那番战乱。没有赐名郑和,他只是一个太监,一个与新皇没多少关系的太监。】

    太监,谁能用?

    答案过于简单,是老朱家人。

    朱元璋瞧着这短短几句话,马上嗅出了一股腥风血雨。

    什么是“靖难之役”?靖难意思是平定叛乱。

    那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催发了战争?谁参与其中?让一个服侍王族的太监立功,且叫他平步青云,成为七下西洋的领队能是什么样功劳?

    朱棣紧盯着水镜,电光火石之间明白了这古怪之物代表了什么。

    让父皇对立储的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他窥见了大明发展的某段轨迹。水镜可能是后来人在讲述明朝历史。

    不妙!

    朱棣尽量不动声色,脑中飞速转动起来。

    如果没有水镜出现,朱元璋会立朱允炆为继任者的可能性极高。

    自己能服气吗?

    现阶段肯定不能,他找不到敬重那个侄子的理由。

    几年之后呢?

    朱允炆能迅速成长到先太子朱标的高度吗?如果不能,又会是什么局面?

    可不是一纸传位诏书就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

    不是上任帝王决定谁继位,那个被指定的继承者就能稳居宝座,否则怎么会有玄武门之变。

    朱棣在心里默念着能者居之,而瞧着水镜的目光隐隐不善——这东西坏得很,或许会暴露他心底的不甘。

    水镜内的影像在继续,丝毫不因观影者的喜恶而改变。

    【对于七下西洋,说是追溯到朱标之死,因为还能有一种王朝发展的假设。假设朱标身体健康地继位了,他会与judy一样做出这个政策决定吗?

    以下仅仅是个人看法,朱标很可能不会如此大力宣扬大明国威于海上。

    朱标是由朱八八精心培养,做了二十五年的太子。与后来的清朝康熙与胤礽父子反目两废太子截然不同,大明这对天家父子的关系很是融洽。

    融洽,需要双向奔赴。即便朱标对于洪武帝的治国理念不能说百分百认同,但也会吸纳七成思想。

    朱八八想派人大规模下南洋吗?

    在他的时代,恐怕没强烈的想法。虽然他一手成立的水师很强大,但对民间实行了海禁政策。

    同时,《皇明祖训》里还列出十五个不征之国:朝鲜国、日本国、大琉球国、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哇叽文学网 wajiwxw.com,请收藏】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哇叽文学网|完结小说阅读-目光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是恰到好处的美好